强化职工素质培养 倾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枣矿集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教育培训作为实施大集团战略的根本措施来抓,针对煤炭企业是高风险行业的特点,强势推进以“三基”(基础、基层、基本功),“三化”(准军事化、精细化、市场化),“三个亮点”(质量标准化、企业文化、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三三三”企业管理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枣矿军企文化品牌,以文化力激活了生产力,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和安全持续稳定。
一、推行准军事化管理,打造军企文化,强化行为养成
枣矿集团独具特色的军企文化,尤其是推行准军事化管理,是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培养和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先进手段,也是实现煤矿生产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枣矿集团在塑造军企文化,推行准军事化管理方面,经历了一个基层创新、典型引路、面上推广、普及提升的过程,也经历了一个思想逐步统一、认识不断深化、实践提升觉悟、境界决定行动的过程。
准军事化管理是学习借鉴军队管理模式,结合行业特点所实行的一种高层次管理。军队的管理和训练是以铁的纪律作保证的,服从指挥没有任何借口,执行命令不讲任何价钱,军事训练不论任何条件,冲锋陷阵不怕流血牺牲。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天长日久才能打造一支纪律严明、能打硬仗的铁军。煤矿工人队伍是以井下作业为主的产业大军,中小企业有几千人,大企业多则几万人。带好这支队伍,很有必要学习借鉴军队管理的宝贵经验。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明南同志曾经提出:“把矿山打造成兵营,把员工塑造成军人,把企业办成大学。”枣矿集团的实践证明,在企业推行准军事化管理,路子是可行的,做法是成功的。当然,任何一项先进管理模式的推广和普及,都有一个从模仿到借鉴、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一个因人施教、员工逐步适应的过程。集团公司目前推行的准军事化管理,之所以还带一个“准”字,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体现,应该说是与企业管理的现状相适应的,也是与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因而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用户和赞成,而且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是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煤炭企业的职工队伍成分比较复杂,有的来自学校,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是在煤矿长大的职工子女,平均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来到煤矿后,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训练,就分配到各个工种岗位直接工作。而他们从社会上带到企业内部的各种无组织、无纪律的散漫作风,工作中的马虎、凑乎、不在乎的作风,办事不讲效率,工作不讲质量,现场不顾安全,完成任务得过且过,甚至工作不讲协调配合,贪图安逸,偷懒耍滑等不良现象、不良习惯、不良作风,对煤炭企业的管理都产生消极的影响。而要克服这些,就必须对煤矿职工队伍进行严格的培养和训练。这几年,集团公司学习借鉴部队的管理模式,推行准军事化管理,专门聘请部队的教官,对全体员工分期分批脱产进行严格的军训,重点培养全体员工的服从和执行意识,受到非常显著的效果。也有不少单位,直接把员工拉到地方军分区训练大队军营里强化训练,员工们身着迷彩服,吃住在军营,训练在军营,和部队的干部战士同作息,共出操,度过了一段短暂而难忘的军旅生活。员工在部队营房里对什么是军事化管理,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准军事化管理都有了切身的理解和感悟。大家一致认为,军训很必要,训比不训好。通过全员准军事化训练,员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从和执行意识大大增强,落实集团“三三三”管理模式的自觉性明显提高。这就为集团公司实施大集团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枣矿集团这几年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之一。
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是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煤炭生产是高风险行业。在几百米井下,煤矿工人要与水、火、瓦斯、顶板、煤尘五大自然灾害作斗争,加之井下设备多,工种杂,立体交叉作业,每时每刻都存有这样那样的不安全因素,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人身伤亡事故,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要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就必须从管理上解决人和物两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消除不安全隐患。多年的经验证明,除了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解决物的不安全因素外,更主要的是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要求煤矿工人必须是一支组织统一,管理有序,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否则,就无法适应煤炭生产的需要,就无法保证安全生产。从枣矿集团来看,通过近几年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培养职工队伍的服从和执行意识,广大员工的组织纪律性大大增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令行禁止,基本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这对于煤炭生产的有序管理,各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减少和杜绝各类“三违”现象,有效地防范各类事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枣矿集团安全周期达到1300多天。
二、立足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狠抓职工全员教育培训
在加快实施大集团战略的进程中,为打造企业的强势核心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由典范企业向卓越企业的新跨越,江卫董事长于2007年初提出了开展全员教育培训的工作思路。为此,集团公司成立了职工全员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设立了职工全员教育培训办公室,并专门召开了动员大会,明确提出了“全员培训、全员考核、素质提升、持证上岗”的指导思想和专业对口,按需培训,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让职工精一岗、会二岗、懂三岗,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培训不合格不上岗。全员教育培训的内容:一是有关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规章制度的培训,以法律服务中心编制的学习培训资料为主组织学习培训。二是以语文、数学知识为主,其它学科为辅,按职工现有文化程度,分不同层次组织学习培训,各单位自行选购学习培训教材。三是各单位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专业分类自行编制学习培训资料或学习培训软件,除充分利用网能大学的学习资料外,还要自行补充编制学习资料,从而充实丰富学习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方法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做到脱产培训与业余自学相结合,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积极拓宽培训渠道,充分考虑职工文化层次差异大,需求变化多等特点,除采取传统授课方式外,积极运用案例式、“菜单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进行培训。对技术工人的培训,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调动广大职工学业务、钻技术的积极性。各单位、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健全机制,制定方案,完善制度,拟定流程,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职工全员教育培训工作。在此期间集团公司职工全员培训办公室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进行督导检查,定期发布职工全员教育培训情况通报,经常召开现场会推广典型经验,使职工全员教育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开展。
在近一年时间全员学习培训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层次的岗位、专业和文化程度要求,根据所学的内容分别进行了严格的考试考核。考试的形式为笔试、人机对话、实际操作等。考试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占总分数的30%;第二部分为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占总分数的30%;第三部分为专业技能方面的内容,占总分数的40%。考试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上为合格,发给上岗证。59分以下的为不合格,责令继续培训。
这次全员教育培训,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规模空前。矿区35个二级单位、38个机关部(处)室,6万多名职工参加了教育培训。全集团公司除长病、伤人员外,教育培训率达到98%以上。此次教育培训,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跨度之长、培训内容之丰富,均创集团公司历史之最。
二是力度较大,做到了“真、严、细、实。“真”,就是考试真,考试时严格单人单桌,凭准考证入考。“严”,就是制度严。各单位对员工培训工作均制订了具体的管理制度,并严格考核兑现,有效保证了培训时间和质量。“细”,就是在培训内容上细化、量化、规范化。集团公司专业部处室组织编制了4大序列20多个专业的培训资料,以及不同层次的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资料。各单位还针对诸多特殊工种,编制了学习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力求实实在在的效果。坚持每季度一考核、一评比、一奖惩。矿区大多数单位将员工培训及考试成绩同员工工资收入挂钩考核,确保了全员培训效果。
三是收效显著。通过开展全员教育培训,在矿区掀起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创建学习型团队、争当知识型员工”活动如火如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已成为员工的行为习惯。广大干部职工不仅把教育培训当作提升素养、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而且化作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自觉行动。通过教育培训,各级管理人员依法办事和依法治企的能力明显增强,各级执行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了新的提升。基层职工队伍的实际操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矿区涌现出一大批“首席技师”和“金蓝领”,小改小革、技术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仅去年就取得创新成果337项,其中有24项获得国家专利。“五精管理”、“安全质量公司”、“安全质量信息化编码管理”等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在提升企业管理档次和水平的同时,增强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力地推动了煤矿安全生产、非煤产业等各项工作的健康开展,“三违”现象明显下降,质量标准化建设稳步提升,各项指标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于职工全员教育培训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运行机制,是搞好全员教育培训的前提。从公司机关到各二级单位,都把全员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各单位均成立了全员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制定规章制度,健全激励机制,并把职工全员教育培训作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人事、劳资、教培等部门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合力抓的长效运行机制。基层单位坚持把全员职工教育培训作为巩固夯实“三基”建设的重要途径,层层落实培训责任,实行全员教育培训风险保障金和奖优罚劣制度,激发了全员学业务、练本领、提技能的积极性。各单位分门别类制定培训工作流程,因地制宜抓培训,灵活机动搞教育,培训工作措施得力,培训过程衔接有序,培训方法灵活,管理考核严格,激励机制健全,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做到了应培尽培。
(二)强化基础建设,提升培训手段,是搞好全员教育培训的基础。集团公司和各基层单位在提高办学水平,改善教育培训的办学条件上舍得投资,不断添置教学实习设备,更新充实图书资料,改善教育培训的办学条件,近两年来投资2000余万元,使矿区二级教育培训机构的硬件建设得到很大的提高,矿区有1个国家二级安全教育培训机构,3个国家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机构,7个国家四级安全教育培训机构。西部矿区十二个单位建立了网能大学,各级培训机构都有独立的办学场所,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实现了职工教育培训的现代化。如高庄煤矿投资200余万元建立7个具有现代化培训教学设施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为搞好全员教育培训提供了有力保障,并成为全省第一家通过ISO10015国际培训体系认证的煤炭企业。田陈煤矿围绕“打造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矿山,实现网络资源最大共享”的目标,构建了“五个一”全员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平台和教育教学平台。矿区各单位都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通过网络将知识信息传送到区队、班组,使每个职工都能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自学和培训。生产矿井建立了“现场操作实训基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师现场施教,把培训学习与专业技术大比武相结合,既调动了学习技术、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实际操作和排除故障的能力,使全员教育培训工作真正体现了“实际、实用、实效”的良好效果。
(三)丰富培训形式,充实学习内容,是全员教育培训顺利开展的关键。各单位结合实际,针对职工的文化层次、技术水平、年龄结构等不同情况,排计划、定措施,不断探索教育培训新途径,创新培训形式,做到了脱产培训与业余自学相结合、自主培训与外委培训相结合、学习培训和岗位练兵相结合,保证了培训效果。各单位编制了一系列教育培训流程图,针对井下点多、面广、线长、岗点分散的实际情况,把职工培训办到班组、采掘头面,进行实实在在的现场示范教学。高庄煤矿推行“实景”教学,使学员听得懂、学得快、用得上,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培训与“手指口述”操作相结合,增强了培训效果。通过开展职工全员教育培训,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三、瞄准职工队伍建设制高点,多渠道培养高层次人才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发展靠什么?靠人才,靠高素质的劳动者。越来越多的海内外经济专家强烈呼吁:优秀人才的数量,决定经济发展的总量;谁拥有了大批优秀人才,谁就拥有了未来世界。
由于枣矿集团这几年经济总量增长很快,跨地区、跨行业发展势头很猛,非煤产业已占到企业总收入的一半,特别是随着云南、贵州、内蒙、新疆新矿区的开发,高层次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人才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有不少煤矿生产管理中的采矿、机电、地质测量、通风安全等专业技术人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高级管理人才,煤化工人才、金融人才、营销人才、计算机人才也严重短缺,煤炭后备人才不足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培养一批适应大集团战略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已成为集团公司的当务之急。
枣矿集团提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发展战略目标,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强化人才培养开发工作的前瞻性、计划性和针对性,仅仅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科学制定适应企业竞争需要,与实施大集团战略相配套的人才发展规划,使其成为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枣矿集团想长远,抓当前,努力健全人才教育培训和储备机制,加强校企合作,与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华北科技学院、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煤炭生产专业技术人才。从2004年起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办学,连续举办了四届由矿区生产一线选拔推荐具有中专(技校)、高中学历的优秀青年,并通过全国成人高考招生考试录取,在公司技术学院脱产三年学习大专课程,共培养煤矿急需的采矿、机电、地测、通风安全专业人才419人,其中有两届299人已经毕业。这些人员来自于生产一线,通过三年的煤炭专业技术学习,又回到生产一线,既有理论,又有时间,用得上,留得住,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解决了基层区队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为实现集团公司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先后与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华北科技学院采取对口单招本科层次在职煤炭专业实践生,培养在职本科学员50人,与山东科技大学订单式委托培养煤炭主业普通本科生191人。为了提高集团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与天津大学合作举办了(EMBA)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班,培养矿(处)级管理干部39人,使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在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储备后备人才的同时,强化职工学历教育工作,为中青年职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积极开展高等函授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为职工岗位自学成才提供学习的平台,近五年有4374名职工报考参加成人高等自学考试,其中毕业本科生328人,专科生167人。同时将集团公司函授站与安培中心整合,利用安培中心的资源优势,扩大函授招生规模,使函授规模达到上千人,为大批青工取得高等学历创造了良好机会。职工在岗学习获得高等教育毕业证书的人数逐年增加,有效地提升了职工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为集团公司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