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5年是集团创业60年来发展最为艰难的一年,一年来,集团广大干部职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万众一心、攻坚克难,总体保持了安全稳定健康有序发展态势,各战线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今天,我们到建工集团建井一处第一项目部,看看他们的光荣风采。
主持人:高高耸起的井架、井然有序的工作、各司其职的施工人员,构成了位于一矿北三风井的建井一处第一项目部独特的风景线。该项目部在抓好安全管理的同时加强区队建设,并敢于技术创新,用创新搞创收,用技术降成本,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
建井一处第一项目部秉着“向创新要效益,用技术降成本”的理念,近年来多次通过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多次得到集团、省级的嘉奖。
据悉,该项目部的干部职工平均年龄不到35岁,大多数是年轻人,平均学历在大专以上,大家都有一股子拼劲、干劲、狠劲。在平时的工作中干部更是身先士卒,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在困难面前从来不叫停,用自己的技术能力为工程处和项目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主持人:2015年初,由该项目部承接的一矿北三进风井立井混合提升系统开始施工。一矿北三进风井井筒直径8米,井深1105米,是目前为止难度最大的进风井改绞工程。此次改绞工程也是全国首次超千米井筒混合提升改绞,其中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第一项目部接到这个工程后,项目部负责人多次到外地考察学习,进行技术交流,在克服了一系列困难以后,仅用了85天的时间就把这项巨大的工程给拿下了,比预期提前了25天,并于2015年3月底正式投入使用,预计每月为工程处节约成本约480万元。
项目部负责人:不仅如此,我们在支护技术方面也进行技术创新。我们提出了在同一巷道实施联合支护的支护方式。因为一矿三水平下延工程埋深大、地质条件差、巷道围岩压力大,巷道支护一直是困扰建井一处质量标准化和安全生产的难题。为此,我们专门从山东请来支护专家对该巷道进行技术指导,没想到专家的支护方式也失灵了。专家无奈地说:“我们这样的支护方式在山西、新疆都没有问题,可在你们平顶山却遭遇了滑铁卢,我们低估了平顶山岩石条件的复杂性和安全风险。”
专家不灵,就自己来。第一项目部认为,既然一个支护方式行不通,那为什么不用多个支护方式呢?他们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开了碰头会,并拿出了可行的方案。经过反复研究修改,一个不足500米的巷道,采用六种联合支护方案就这样产生了。他们针对巷道内不同岩层的岩性进行相应的更合理灵活的支护方式,而不是从一而终的支护方式,这一技术创新为第一项目部迎来了同行们儿阵阵喝彩的掌声。
主持人:掌声背后是汗水,辛勤的付出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我们相信,有了这样一支能干、敢干、会干的队伍,该项目部的明天一定更精彩,他们的红旗也将高高飘扬。